傍晚小麥在小區門口乘涼嗑瓜子的時候,聽到背后倆阿姨嘀嘀咕咕的,原來是在交換關于“白癜風”的“診治意見”。
“哎,你說我這胳膊上白白的一塊是咋了?”
“哎呦白癜風!這玩意兒治不好啦!”
“你別嚇我,不都說白癜風傳染嗎?我這最近也沒接觸什么這樣的人???”
“嘖嘖嘖,我跟你說我認識一赤腳大仙,可能能治好,介紹你去看看???”
“好哇好哇,那就拜托你了!哎呦喂我怎么這么倒霉呀!”
“白癜風是一種皮膚科的常見病,也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1500年就有記載。主要表現在皮膚表面的色素脫失,形成一片一片的色素減退的白斑,發病率較高,皮損形態多變,發無定處,可累及任何年齡、任何性別的人群。”楊慧蘭教授是這樣描述白癜風的。
據了解,100個人中至少有1-2人患有白癜風,全世界白癜風患者大約6000萬人,而我國則大約有1400萬。白癜風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青少年為最多,70-80%在30歲以前發病。近些年來,白癜風有發病的年齡提前、發病率逐年增高的趨勢,這主要與環境污染加劇、生活節奏加快、精神壓力加大有關。
楊慧蘭教授表示,白癜風可發生于任何部位,尤以面頸部、手背、眼、口周圍最多見,嚴重影響面容,往往使患者產生自卑、恐懼、甚至極大壓力導致的絕望心理。此外,白癜風易診難治,其發病機制非常復雜,目前沒有哪一種方法適用于所有人。
于是,一部分患者在短期內未看到明顯的治療效果后,便容易受到社會上一些虛假信息的誤導。
誤導一“身上出現白斑,一定是白癜風”?
雖然白癜風的典型皮損是皮膚上分散的、邊界清楚的白斑,但是,并不是每一塊皮膚上的白色斑塊都是白癜風喲!根據相關資料,臨床上能夠引發白斑的疾病除白癜風外還有很多,例如:白色糠疹、花斑癬、貧血痣、無色素痣、炎癥后色素減退、特發性點狀白斑等。
所以,肌膚出現白斑后,應該請專業的皮膚科醫師進行鑒別診斷,對癥下藥,切勿自診自治。
誤導二“想太多,白癜風根本治不好”?
這種說法大錯特錯!“白癜風的確易診難治,但大多數患者經過科學的治療還是可能治愈的。” 除此之外,楊教授還表示,治療白癜風的方法也很多,可分為局部外用治療、全身系統治療、手術治療(如表皮移植)、光療法(紫外線為主)等。但由于白癜風的發病機制非常復雜,目前沒有哪一種方法適用于所有人。因此還是要因人施治,安全第一,注意副作用。
可見,得了白癜風的朋友還是要懷有希望,積極就診,堅持治療。
誤導三“要治好白癜風,那就必須多曬太陽”?
陽光中的紫外線的確對肌膚中色素的恢復有幫助作用。但是,陽光中紫外線只占3%左右,達不到有效的白癜風治療劑量。同時,過度曝曬反而容易引起曬傷,從而誘發新的白斑。
基于此,各種新型光療法開始投入研究并使用在白癜風治療以及其他皮膚病的治療上。楊教授指出,光療法就是用中波的紫外線照射皮膚,使色素細胞恢復到正常狀態。
遵從醫囑,至關重要!
誤導四“姜、蒜、辣椒能治療白癜風”?
由于白癜風治療過程比較漫長,有一部分人希望短時間內達到治愈的效果,于是輕信市面上的游醫有所謂的快速治愈白癜風的“偏方良藥”,其中就有患者未經認真考慮就接受“使用姜、蒜、辣椒等去擦白斑殺菌”的說法。其實,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因為白癜風與細菌的感染并沒有關系。
另外,部分患者還存在由于輕信一些“廣告說辭”而盲目用藥的情況。殊不知,如果這些藥物含激素類物質,那么很容易引起激素類藥物的各類副反應,包括外用后容易發生的局部皮膚萎縮及毛細血管擴張等,口服則有可能引起肥胖、多毛、骨質疏松、血糖升高、兒童早熟等嚴重后果。這么多危害,是不是驚出一身冷汗?
對于遭遇過這些“陷阱”的朋友來說,此刻的心情一定是不開心、很受傷、好不爽……咋辦呢?
不給建議就是耍流氓!除了科學就診之外,大家應該著眼實際,做好肌膚的日常預防保養工作。
1.可適度曬太陽,但切勿強光照射白癜風患者身體的白斑對紫外線比較敏感。長時間、大強度的照射使得紫外線對皮膚產生更強的刺激作用,會導致黑色素細胞處于亢奮的狀態,影響黑色素的合成,繼而讓更多的黑色素細胞受損。但是合理的利用陽光,可以促進皮膚的復色,因此,大家可以根據醫囑適宜地日光照射。
2.避免直接接觸化學物質化學物質對黑色素細胞會產生嚴重損害作用,因此生活中應盡量避免皮直接接觸化學物質,尤其是酚類化合物,比如橡膠手套、瀝青、汽油、油漆等。
此外,化妝品成分繁雜,不可自行選擇,隨意使用,而要遵從專業醫生的建議,盡量不用化學類護膚品。
3.謹慎選擇皮膚科外用藥物據了解,一些白癜風患者都是由于外用藥物使用的不合理而導致病情加重的。所以,白癜風患者應該謹慎選擇皮膚外用藥物,最好是在皮膚科醫生的指導下,盡量選擇藥性弱的中藥或中成藥。
4.保持一個積極的生活態度要盡量避免產生憂慮、恐懼、悲觀等不良情緒,不要給自己過重的精神壓力,正常作息,否則會引起白斑泛發,不利于治療。因此,大家要保持樂觀的態度,積極配合專家的治療。